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Security and Disaster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Retrofit of Beijing
行业领域:土木工程
认定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成立时间: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认定时间:2001-09
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批准筹建时间:2005-12
通过验收时间:2009-11
实体机构设置:
工程结构实验中心
土木工程监测中心
土力学实验室
建筑材料实验室
智能建筑节能实验室
定位及发展目标:搭建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高水平科研平台,以大型工程结构与城市安全防灾减灾科学问题为主攻目标,以大型工程结构抗震、减震为主攻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提高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及合作,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城市与工程建设的实践,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争尽快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
管理机构设置: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主任:谢礼立(中国工程院院士)
副主任:周福霖(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修力(长江学者、杰青);
成员:白以龙(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丰峻(中国工程院院士);
方 秦(杰青、教授、博导);高孟潭(教授、博导);
贾洪(教授级高工、副总经理、总工) 李宏男(长江学者、杰青);
李杰(长江学者、杰青);李忠献(长江学者、杰青);
聂建国(长江学者、杰青);闫维明(教授、博导、实验室副主任);
张爱林(教授、博导)
实验室主任:杜修力
实验室副主任:闫维明
实验室学术队伍:博士生导师22人,教授32人,副教授36人,讲师12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46人,占总教师数的64%。教师队伍中有中组部千人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务院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北京市创新团队3支、北京市创新人才4名,北京市科技新星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6名。
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一:工程抗震减震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1、工程抗震设计理论与分析方法
通过震害调查分析以及理论、试验和数值计算等手段研究其地震反应、抗震性能、地震破坏机理与失效模式规律等,完善和发展抗震设计理论与分析方法。结合结构抗震分析,发展新的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研究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新方法、新技术。
2、结构振动控制理论及技术
以拟建和在役大型公共建筑、复杂桥梁等建构筑物的抗震和环境振动问题为对象,研究和发展系列铅阻尼器、颗粒阻尼器、三维隔震(振)装置、粘滞阻尼器、防屈曲支撑等经济实用的隔震(振)、耗能减震(振)装置、半主动控制装置及相应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3、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立足于以人员集中和布局复杂为特点的城市作为承灾体,考虑灾害发生的频率、蔓延方式以及作用效应等各阶段的特点,开展城市灾害风险场研究;按照不同类型灾害对城市安全影响的要求出发,研究在多类型灾害下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技术指标。
方向二:结构新体系及其设计理论和方法
1、现代钢结构新体系
重点研究和解决现代高层钢结构及大跨度钢结构新体系、复杂构件及节点的力学性能、结构弹塑性整体失稳及抗震性能控制、新材料应用、设计新理论和新方法、结构模型试验、新施工方法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成果为发展安全可靠的新型钢结构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2、钢-混凝土混合及组合结构
主要研究钢-混凝土多重组合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体系与设计理论;多腔钢管混凝土巨型柱框架结构抗震关键技术与设计方法;荷载和环境耦合作用下高层建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退化机理与控制理论。
3、结构全寿命设计与安全评估及维修加固
分析结构设计中性能、成本、使用寿命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提出耐久性极限状态设计新理念和优化方法。研究结构安全性的检测、加固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4、结构施工控制与健康监测
大型公共建筑、复杂桥梁等建构筑物的健康监测系统及其健康监测系统的标准网络数据采集系统;结构健康监测的网络数据库;研究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集成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基于极限承载力的结构安全评定的实用方法、大型结构的健康监测系统,以及基于健康监测系统的结构损伤演化规律、损伤识别和安全评定的系统。
方向三:岩土与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
1、工程地质灾害防御技术
采用现代探测、监测和模拟分析技术,研究城市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发育分布规律及其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掌握地质灾害现状并提出防治方法;研究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支护技术方法以及塌方、涌突水等灾害控制技术。
2、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与安全风险控制及管理
掘进机及盾构的施工优化及施工信息化,小型盾构长距离自行走及大角度转弯技术,隧道施工控制技术等;建立健全岩土工程施工动态监控量测及风险管理体系;研究施工过程风险管理中保险、风险管理、施工的有机结合等问题。目前投入2000万元建设大型地下工程综合模拟试验平台。
3、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
研究地震、爆炸、海浪等各种动荷载作用下土体的变形与强度特性,土体本构关系模型的建立、工程场地的动力反应、场地液化、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以及地铁地下空间结构的抗震、抗爆性能等方面。
近五年,本实验室抓住了我国城市与工程建设大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积极服务奥运,融入首都城市建设。全面介入了国家科技部的三大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计划等,获得大面积丰收。
实验室在“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发明专利105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526篇;出版专著8部;编写规范、规程9部。
2008-2011年期间,招收博士研究生102人、硕士研究生485人,共授予博士学位61人、硕士学位446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7名。获得全国优秀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获国际壳体与空间结构半谷奖2人,获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4人;本科生在全国、北京市结构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联系信息:
管理联系人:李易 通讯地址:365体育官方中文版土木系
联系电话:13581935206 Email :baoy@bjut.edu.cn
业务联系人:李洪泉 通讯地址:365体育官方中文版土木系
联系电话:13501026125 Email :lhqqq@bjut.edu.cn
技术联系人:纪金豹 通讯地址:365体育官方中文版土木系
联系电话:13161288669 Email :jinbao@bjut.edu.cn